查看原文
其他

同学之美 | 秋季共学《日知录》之一

三年制 辛太学三一项目
2024-08-23


编者按:


顾炎武有书名曰《日知录》。


格物致知:格物不是一种思辨,而是用心去映照。

“知”不是客观知识,而是在每日生活中,把有感的话,记录下来。让每天都有点收获、心得、长进。


我们的心太忙了,常常被外物带跑,无法对生命有很深的感悟、体会。

借助这小小的动作,让我们对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感,帮助我们每天活得更鲜活,而不是匆匆忙忙的。


《中国文化溯源共学班》是三年制预科学习的内容,现将部分同学的课程日知,摘录如下,与君共享。




王林海《王羲之与书道精神》第三讲


“书中见人,是中国艺术最核心的要求……”


 “艺术的生命是不需要学的,是每个人具足的…通过自身…把它启明,由内而外,这个就是德行。” 



农夫耕种,匠人做工,以及妈妈用心做的一顿饭、整理的房间,这些都是在彰显自己内在的德行。健康营养美味的农作物,精巧细致、经久耐用的日用品,这些都彰显了事务背后那个人的努力、用心,也是见人见道了。

 

——三年制 高强





王林海《王羲之与书道精神》第三讲



书中见人,见的依然是心。
林海老师上节课讲,书道就是这一句话:书,心画也。

如何文责自负,如何明明德,真的就是用活泼泼的真实的生命实打实得活出来这份天德这么简单?来,老师说,精神不容讨论,而方法手段却是后天要学习的。
林海老师给的这个方向,清晰、简单、实用,充满力量。 不仅仅是书道如此,是不是所有的“道”,归根到底,都是心之“画”。心的展现,心的外显,心的镜像。所以,明明德,明的是明德,光明的一颗心,本自具足。重要的是,用一生的努力与精进去“明”。 

这一讲老师讲的特别用心,让我慢慢明晰了真正的书道精神以及用于明道的方法、手段。 身形、用笔、用力、临帖,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拿起那一管笔,但万法相通,这些老师教给我的“中国艺术的真精神”注定会给我带来些什么,其实已经带来了太多。
感恩!!
——三年制 成果



内心和万物联接的关系要咬住不放,

只有师法自然,才能有得心应手。

参天地、赞天地、穷其极,

尽人之性,尽物之性,字才有神,才能神韵外拓、光彩照人。回忆杜嚣老师说到的健康的人也会有神韵和光彩。

字如其人,教育何尝不是让孩子更健康,与万物联接更好。


——三年制  张雄飞


王林海《王羲之与书道精神》第三讲


看到王林海老师在细致地教握笔姿势,真是庆幸。

道是实实在在的修行。

回到家把道场布置好,桌上简单明了,不杂乱,

中正之气慢慢提起,悄悄行动。


——三年制  夏宜室





中华文化的道是真实在,就在每一个行为中。日常生活中便是精微,也是广大。可叹,我本活在精微与广大中,还盲目寻找它,骑驴找驴。


真正的精神不需要学,而是通过天地人文把它启明,我怎能明白,也未曾读书,未曾日日跟大师,也未曾在大学学习专业技术,原来那不过是艺术的语言,并非本质。一旦真诚面对,做出来,便是涵养自身,心灵自然展开,自然知道了。在自家身上下功夫,心安了才能展开。
每天和它在一块,不可目取,把象存到心里。 需要的是找到自身的状态和位置。日日失魂落魄,找不到自己,学再多知识与道理,也只是在旁枝末节上找,并未进入到核心。正心诚意才是重要,意到气到,气到力到。在道上了,便可从精微至广大,也可从广大至精微。也可见。所以的情气状态都在笔下所显,就像中医看人,连里面的小脓包都能知晓。明明了了。
意在笔先,以前不明白,今天忽然想起它,就是个进入,不可旁观。这就是生命。老师常讲,生命没有旁观者,我本来就是生命,怎来旁观。可平日所做,就如同是一个旁观者,文责不能自负。如站桩打拳,臂是软的,它本身并不是强的,臂上的力来自脚下,和毛笔一样。笔尖之力就是全身之力。

——三年制 王晓菲



-End-

点击图片,了解更多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太学三一项目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